澳门沙金网址(中国)IOS/安卓通用版-百度百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1-12-24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制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我校首批本科专业,2012年立项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通过),2017年立项为省级重点专业(验收通过),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18年确定为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校首个)。校友会2021年计算机类一流专业排名全国第12名,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被评为B+(全校共5B+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软科):首次列入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13;(中国校友会):4星,中国高水平学科,位次前18%

1、专业定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自我挑战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社会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软、硬件并重和专业领域交叉为特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校企联合,构建“校企合作、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东莞,服务珠三角,辐射大湾区一体化协同发展,面向全国输送多规格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培养目标

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以智能制造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以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和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软、硬件并重和专业领域交叉为特色,面向信息产业着力培养掌握较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适当的软、硬件开发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硬件及系统,并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的能力;能够胜任IT企业或企事业单位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攻读计算机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成为适应国家、广东,特别是东莞市经济建设、现代产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毕业生需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培养环节并取得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165,其中思想政治课17学分,通识课程49学分,专业核心课程4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12学分。

知识要求:(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理论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能力要求:(自我挑战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挑战、独立思考、思维创新、领导及组织团队、有效沟通、终身学习的能力;

素质要求:(社会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情操与人文素养,并具有国际观,奉献社会国家及人类。

毕业要求(核心能力)包括以下12条:

毕业要求1C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计算机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数学建模、问题抽象表示以及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应用数理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2C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实践等,识别、表达、分析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C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软硬件系统综合设计与实现能力、应用系统设计与管理能力

毕业要求4C4-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计算机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毕业要求5C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C6-工程与社会: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毕业要求7C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的专业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C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计算机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C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计算机工程项目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毕业要求10C10-沟通: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C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毕业要求12C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

  (一)、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需完成以下课程或培养环节并取得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

学分

比例

思想政治课

17

10.3 %


通识
 
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

41

24.85 %

见学校统一要求的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

8

4.85 %


专业类
 
课程

学科基础课

50

30.3 %


专业必修课

29.5

17.88 %


专业选修课

24.5

14.85 %


集中实践
 
教学环节

实习

2

1.21 %


毕业设计(论文)

6

3.64 %


其他实践

4

2.42 %


总学分

165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

41



(二)、理论教学内容与体系

下表是本专业理论课程的汇总。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占总学分%

支撑的核心能力达成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高等数学(5+6)、线性代数(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5)、离散数学(3)、大学物理(4

24

14.55%

C1C2C12

工程基础类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5)、Java程序设计(5

10

6.06%

C3C5C12

专业基础类课程

专业导论(1)、算法与数据结构(4)、计算机系统I(4)、数据库系统原理(4

13

7.88%

C2C3C5C12

专业类课程

计算机系统II(4)Linux操作系统(4)、云计算与大数据(3)、计算机网络(4)、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 4

19

11.52%

C2C3C4C5C12

专业选修课程

21 基础选修专题 3学分)WEB前端(H5+CSS+JS)开发实践、数学建模

21 系统分析专题(双语课程) 2学分):软件工程、UML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21 后台开发专题 3学分):PHP程序设计、Java EE程序设计

21 前端开发专题(项目化课程) 3学分):安卓应用开发、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

21 硬件系统设计专题(项目化课程) 2学分):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无线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注:前端开发专题、硬件系统设计专题为实践教学,在统计学分时不重复计算。

31 前沿技术专题2学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导论(双语课程、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程、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10

6.06%

C2-C12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基础英语(3+3+2)、体育(1+1+0.5+0.5+0.5+0.5)、军事理论(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国防安全(1)、劳动教育(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创业基础(2)、工程伦理(2)、人工智能(2)、形势与政策(2)、就业指导(1)、通识教育选修(8

48.5

29.39%

C6C7C8C10

合计

124.5



(三)、集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下表是本专业集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汇总。

主要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系统I、计算机系统II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案例实践、云计算与大数据、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等。

5、教师队伍

目前,本专业在职专任教师43人,教授总人数:10人,副教授总人数:14人,高级职称总数、占比:24/5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占比:29人,占比66%,双师双能型教师35人,占比:80%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千百十工程级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入选者2人。

6、教学条件

学院拥有优越的实验教学条件,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东莞理工学院华为ICT学院1个,广东省物联网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东莞智能医疗与健康大数据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利物浦大学虚拟工程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低功耗智能物联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大数据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1个,华为ICT学院获得省教育厅示范性产业学院立项。

除此之外,学院还与一些龙头企业新建多个校企合作实验室。学院实践教学工作主要依托省级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开展。中心软硬件设施完备完善,拥有实验室用房面积3452平方米(澳门沙金网址实验室建制设置登记表),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本科实验设备情况(统计到2021930日))。下设研究生实验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华为ICT学院6个实验室部。

学院的实习生可选择校外和校内实习实训两种方式。目前学院已联系实习实训基地共30家,共接纳本学院实习生920人(澳门沙金网址校外实习基地汇总表(统计到20211016日)),其中已签订协议书的企业共计22家(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协议书),学生选择在校实习实训的由学院聘请或安排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保障所有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实训环节。

二、 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坚持扎根地方、面向产业办学。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与龙头企业、全国经济百强镇、高新产业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和境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共建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如,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优秀华为ICT学院、省教育厅示范性产业学院),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外部资源三导入、专业建设五共同、实践教学四层次、学生发展三方向的三五四三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育人平台建设,建设有2个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平台、1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物联网实验科研平台及实践基地)。不断健全和完善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新机制。

1.1省教育厅示范性产业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为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指导,项目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20211月顺利完成开题任务,并在稳步推进建设中。

本专业将华为技术及服务的领先优势与东莞理工学院区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相结合,努力服务东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助推学校创新发展,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ICT应用型技术技能、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牢固掌握具有普适性的ICT基本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具备实战动手能力,从事ICT融合通信领域的系统设备安装、调测与维护,以及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管理与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具体说来,学生培养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系统掌握ICT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在ICT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管理和运维等类型的工作;

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有乐观向上、诚实守信的品质。

实践效果明显,具体包括:(1)部分学生取得了华为最高级别的HCIE认证;(2)在全球200多个华为ICT学院中,华为认证的考证通过率位居前三;(3)参加2018年华为中国区大学生ICT大赛,成绩优秀;(4)东莞理工学院获2018年度优秀华为ICT学院;(5)学院教师与华为联合成立研发项目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使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企业技术革新;(6)承办全国华为网络学院骨干教师暑假培训班,举办蓝桥杯全国软件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

1.2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产教融合)课程

为培养现代产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对接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与实用案例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有产教融合课程7门,分别是:计算机类专业导论、华为认证类课程HCIA-AIHCIA-CCHCIP-AIHCIP-CCHCIE-AIHCIE-CC

 

“计算机类专业导论”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的基础课程,依托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向导构建课程的教学,所有教学内容分模块分专题以不同的课堂形式表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专业负责人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课堂传授和自主学习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分专题分模块开展教学。整体教学计划按进度推进,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及后续的专业选择有了更为深入和实际的理解。

华为认证类课程的企业共建教学实践,主要方式是通过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华为和学院不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来积累师资,并面向全国高校一线教师开放培训。旨在提高国内高校师资团队的实践能力、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师资团队由来自华为和学院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不仅具备学术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拥有前沿技术在产业广泛应用的丰富经验。培训内容涵盖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算法基础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手写体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等方面的应用实操,系统提升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为后续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确保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新工科的GaussDB数据库课程建设

依据教育部规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要求,华为和学院签署协议,制定面向新工科的GaussDB数据库课程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并于202012月完成了项目建设。

华为向学院提供GaussDB企业版软件使用权和远程支持服务和项目建设经费,并检查、监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组织项目验收、评价和优秀成果交流活动,负责项目中止、撤销等工作。学院提供实验场地,教学负责人牵头成立教学工作组、并拉通学院内几位任课老师,共同确定每学期的开课内容和计划,包括课程教材编写及授课。

项目基于华为GaussDB 200OLAP)数据库软件资源,开展了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8物联网工程和2018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据库课程的新工科建设,合计学生人数为181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了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方面的建设目标。根据项目合同的要求,由项目负责人赵铁柱牵头,成立了数据库课程团队。基于GaussDB 建设需求,修订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学时,实践学时24学时。课程团队撰写了课程电子版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修订了《数据库系统与原理》课程教学PPT,以适应GaussDB的新工科教学需求。提供了合同约定的交付件,完成了项目的建设内容。完成了基于SQL serverGaussDB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和产品使用反馈。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们掌握了GaussDB的架构、数据定义和更新、存储结构、查询处理、事务管理与恢复、GaussDB数据库应用开发等知识,增加了对国产数据库产品的信任和依赖。